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
时间:2025-06-18 作者:聚文章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
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 篇1
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以关羽导入 ,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 篇2
课内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加点字。(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言句子。(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课内语段阅读题二 ①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_____________。”④蒙乃始就学。⑤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⑥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补出原文。2.用原文填空。①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而吕蒙开始却以_____________为理由,拒绝读书。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拒绝读书的理由不攻自破,蒙“_____________”。②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肃“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3.如将本文分为三层,则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考答案:1.自以为大有所益 即更刮目相看2.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军中多务 始就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④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3.a 课外语段阅读题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 面的题。铁杵成针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yù,年长的妇女)磨杵(chǔ,铁棒)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同“拙”,笨拙)老妇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完)业卒(终于)成名士。1.给这则短文加上标点。2.解释加点的字。(1)去:__________。 (2)耳: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3.加点的“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未成,弃去。……磨杵。……故。曰:“……针。”……其出。老妇曰:“……耳。”……感动,……卒业。卒成名士。2.(1)离开(2)了(3)于是3.代老妇4.路上遇到一位年老的妇女正在石头上磨铁棒,李白问老妇磨什么。老妇说:“准备把它磨成针。” 课外语段阅读题二 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瞛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选自《酉阳杂俎》)1.下列句中带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不稽古如此。 稽古:考核古事。b.巧侔造化。 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c.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楔:填充空隙。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送。2.下列几组词中,不全是地名的一组是( )a.两都 肃州 凉州 吴会b.瞛煌 吴中 宋城 浮图c.凉州 吴会 瞛煌 两都d.宋城 吴会 吴中 凉州参考答案:1.c 2.b 课外语段阅读题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 问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①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②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下边句子加点的词,有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试解释它们,并注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读音。⑴蜀之鄙有二僧⑵贫者语于富者曰⑶子何恃而往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翻译句子。⑴吾欲之南海,何如?译: 。⑵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译: 。3.说一说下面两个“学”字的用法有什么不同。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⑵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学:4.试分析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句话,为什么第①句用问号,而第②句则用感叹号呢?答: 。5.“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⑴天下事有难易乎( )⑵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⑸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讲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阐明学习方面的一个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1.⑴边境 ⑵告诉 ⑶您 ⑷难道2.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⑵我多年来想买条船去(南海),还没能做到。3.⑴学问 ⑵学习 4.第①句问中带有怀疑的意味,第②句用肯定语气,表示富者对贫者的举动不以为然,是嘲笑对方。5.⑴疑问语气 ⑵感叹语气 ⑶肯定语气 ⑷加强语气 ⑸反问语气6.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乎,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 篇3
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
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家都有过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
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
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
师:大家翻开课文第170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
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
……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1: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方面是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
师:好,这组同学很细心,能注意到人物称呼上的细微不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啊。吕蒙为什么听了能接受?
生1: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我自己也曾经违反过纪律,班主任老师对我很亲切地劝说,后来我就改掉了毛病。吕蒙听到皇帝对他这么亲切,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学好,不负皇上的信任。
师(笑):这位同学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推想吕蒙的心态,很好。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2:我们小组很佩服孙权,因为他能以身作则。有些同学为什么会经常再犯一些错误,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以身作则。
生(笑,议论纷纷:这位学生也忒胆大了,说老师的不对?)
师(笑):好的,接着说说你的理由。
生2:比如说男同学偷着吸烟这件事吧。班主任老师常口里一支烟,却教育我们不能吸烟,私下有些同学不服气。孙权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学习,他自己就经常学习。文中说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读书了,作为手下的不读书,说不过去。
师: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劝说学生读书,一定要以身作则啊。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3: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孙权很会讲话。
师:很会讲话?怎么讲?指孙权口才好吗?
生3:对,孙权的口才很好,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众生(笑)
生3:但孙权却最终说服了吕蒙读书,说明他用了很有针对性的方法。
师:采取什么方法针对哪一点呢?
生3:大家想想,吕蒙是将军,带兵打仗,对什么书会最感兴趣?
生4:战争的书。
师:也就是兵书。
生3:对啊,文中孙权有这么一句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想啊,孙权说读书不是“治经”,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书什么的,兵书,吕蒙就一定会感兴趣。
师:大家知道什么兵书吗? jwz75.coM
生4:《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战争,一定是兵书。
师:吕蒙能看到《三国演义》吗?
生5(思考):不行,因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在三国以后才出来的,而吕蒙是三国时的人。
师:那可能看什么兵书?
生6:《孙子兵法》。
师:你怎么知道?
生6:《历史》课本上有。(众生笑)
生7:还有《孙膑兵法》。
师:很好,也是《历史》书上的吗?
生7:不是,但历史老师有说过,孙膑是孙子的孙子,所以我们记忆深刻。
师(笑):很好。其实我们学过看过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选自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兵书,因为里面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策略。像《左传》这一本书。大家能回忆一下,再举几本书吗?
生8:《战国策》?
师:对,还有?
生9:《国语》
生10:《史记》……
众生议论,热烈。
生3:我还没说完。
师、生惊讶,笑。
师:好,请接着说。
生3:刚才说吕蒙可以先读兵书,但是(语气强调),伟大的吕蒙大人会只读兵书,这样就能让鲁肃信服?
生11(笑):那还有什么?
生3:因为大家刚才说的那几本古书,鲍老师以前就说过了,它们不仅是兵书,也是一些文学性很强的书。吕蒙这些兵书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对文学也有些了解,有了适应,时间一久,也一定能读一些经书什么的书籍,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内涵。
师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由此及彼的推断,有没有道理?
众生:有。
生3:这也和孙权的本意相同的,因为孙权说的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看的书多,就是涉猎,就“见往事”,就长了见识,最后也就“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和他们小组的理解如何?
众生:很精彩。(自发地鼓掌)
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主动站起)有,我们小组认为,孙权很会鼓励吕蒙,让他有了信心。
……
-
聚文章小编为您推荐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专题,欢迎访问:祖逖北伐的成语造句
本文来源:http://www.jwz75.com/j/5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