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章 >地图 >睡前故事 >

民间故事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

时间:2023-12-04 作者:聚文章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5篇。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 篇1

民间故事:狐狸姑娘[满族民间故事]

有一个小伙子,名叫巴羊阿,无依无靠,一个人过活。一天,他在山上打柴,遇见一群小孩,抓着一个小狐狸崽。那狐狸崽毛色金黄,一对眼睛黑亮,挺招人喜爱。巴羊阿问:你们从哪儿抓来的?孩子们指指半山腰的洞,说:在这洞边。巴羊阿又问:它那么大一点儿,你们抓它有什么用?孩子们说:扒皮做皮袄。巴羊阿说:太小了,不顶用,卖给我吧!巴羊阿买了小狐狸崽,用手摩挲摩挲它的毛,抱到半山腰的洞口旁边,说:再别到处乱跑了,回洞修仙去吧!

狐狸崽回到洞里,老狐狸正在哭。它擦擦眼泪,把小狐狸崽搂到怀里,说:我见你让人抓去了,寻思你回不来了。

小狐狸崽说:一个小伙子救了我,要不我就被那些孩子扒皮做皮袄了。

老狐狸说:咱们狐家从来有恩报恩,去,看看那个小伙子,要是挺孤单,挺困苦,你就帮他一把!

小狐狸崽本来就看小伙子不错,乐得撒个欢,说:嗯,我去了。

小狐狸崽出了狐狸洞,见巴羊阿身背着绳子,手拿着斧子往山上走。它就地打个滚,变成个姑娘,跟在他后面。巴羊阿回头一看,脸红到脖颈,也没敢说话。

姑娘紧走几步撵上他,问:阿哥,你上哪儿?

巴羊阿瞅也不敢瞅地说:我上山打柴。

打柴做什么?

一半卖,一半烧。

卖给谁,给谁烧?

卖给有钱的,留着自己做饭烧。

姑娘接着问:阿哥自己做饭?

巴羊阿说:不自己做,谁给做。

你家没有别人?

没别人,就我自个儿。

姑娘听了巴羊阿的话,说:阿哥,我也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咱俩凑在一起就都有了依靠,你就成全我,让我跟你在一起生活吧!

巴羊阿一听,脸红得更不知往哪儿放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转过身来,问:你不嫌我穷吗?

姑娘说:穷,我有一双手,能干活就不怕没饭吃。

姑娘的一双手可就是巧,自打和巴羊阿结成夫妻, 天天手拿绣花针绣荷包。那荷包上绣的鸟能展翅飞,小鹿能撒腿跑,花草能闻到香味,鱼虾能在水里游动。姑娘一绣绣了九十九个荷包,从山上采来九十九把香草, 装在九十九个荷包里。五月初五这天,她把荷包用秫秆挑好,交给巴羊阿说:你拿到城里去卖,要是有人问是谁绣的,千万不可说出是我。

城里五月初五这天真就是热闹,那八旗里的大小官员,有的骑马,有的乘轿,前呼后拥地在大街上来来往往;那四乡的乡民,也趁着天晴日朗,又是一年之中难得的佳节,挑着担子,拎着筐,到街里买东卖西;那店铺里摆着各式各样货物,门口站着小伙计揽着生意,趁此机会想多卖上几吊钱;那小商小贩推着车,有的上面摆着针头线脑、绒花绒绳,有的是粽子、白糖、大红枣,高一声低一声地满街叫卖。

巴羊阿不会叫卖,选了个僻静地方站好,过往的男女们走到跟前,都被香荷包吸引得迈不开步。这个说,这荷包绣得可真俏丽,那个说,天上仙女的手也不见得能这么巧。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那手头宽裕的一买就是几个。九十九个荷包,一眨眼工夫就都卖出去了。

在这九十九个荷包中,有一个最大的最好看的,巴羊阿刚把它拿到街上,就被旗里的牛录额真(八旗中的武官)看中了。此人名叫六十三。他一边买荷包,一边问:巴羊阿,这个荷包是谁绣的,手艺这么绝妙,技术这么高超?

巴羊阿不会说假话,虽然狐狸姑娘事先已有嘱咐,他还是照实说了:是我家人。牛录额真说:我想再订做几个,能不能领我当面去订货?

牛录额真哪里是订货,他是要目睹一下巧女本人的真面貌。他到巴羊阿家里,见这巧女脸蛋又嫩又白,就像正开的桃花;眼睛黑亮黑亮的,就像两颗宝石;小嘴通红,如同熟透了的樱桃,那身上还放出一阵阵的香气。他直呆呆地看对了眼儿,嘴里颠三倒四地胡言乱语了几句,退出门槛,转身就往回跑。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王爷府,往王爷跟前一跪,捧出了荷包。大人翻过来掉过去地看也看不够,问:这是什么人绣的?

牛录额真说:闲散旗丁巴羊阿的妻子。

大人又问:长相如何?

牛录额真说:天仙也无法相比。

啊!王爷吃惊了。他正想要寻找心灵手巧、模样漂亮的女子,这不是找到了吗?他急忙说:去,把她叫来,不来就给我抢来!

自从牛录额真跨进巴羊阿家的门槛,狐狸姑娘就知道要有一场灾难了。她对巴羊阿说:王爷要来选我进府,咱俩就要分别了。

巴羊阿抱着狐狸姑娘哭了起来,说:我不能没有你啊!

狐狸姑娘说:你赶快上山剥些黄檗树皮回来,我用黄檗树皮水擦洗全身,就洗得得了黄玻巴羊阿上山采来黄檗树皮,泡了一盆黄水,狐狸姑娘刚把全身擦洗完毕,王爷的兵马就到了。狐狸姑娘走到大门口,说:你们不用抢,也不用抓,备一顶轿,我跟你们去就是了。

牛录额真把狐狸姑娘抬到王爷府。狐狸姑娘大大方方走进堂上,腿不跪,头不低,面对王爷说:六十三牛录额真属下巴羊阿之妻拜见王爷。

那王爷本想见到一个天仙般的美女,哪曾想,睁开眼睛一看,见这女人脸黄似蜡。常言说,一俊遮百丑,岂不知一丑也能遮百浚狐狸姑娘那桃花般的脸蛋、黑亮黑亮的眼睛、樱桃般的小嘴全不见了。王爷睁开的眼睛马上又闭上了。

牛录额真本以为王爷看到这个美女,会眉开眼笑。怎么眉不开、眼也不笑呢?他一细瞅,也吓了一跳,美女变成了蜡黄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以为老王爷眼睛一闭就没事了吗?他可没那么善心。那些被抬进府里没被看中的,只要进了他家大门,就不准出去,留在身边给他当侍女丫鬟。

老王爷看了一眼狐狸姑娘,原来的兴致早没了,他吩咐一声:到厨房去烧水。

两边家丁刚要上前把狐狸姑娘架走,狐狸姑娘说:王爷,小民有几句话禀告。小民在几天前突然害了黄病,这病人人都知道,最易传给别人。如留小民在府中,小民死活倒没什么,危害了王爷的玉体金身,岂不是小民的罪过!

王爷听说狐狸姑娘得了黄病,吓得闭着的眼睛立时睁开了,手捂着鼻子,大声喊:带出去,赶出府去!

两边家丁正要动手,只见狐狸姑娘像来时一样,大大方方地自己走出了王爷府。

王爷把手从鼻子上拿下来,指着跪在地上的牛录额真,大吼一声:拉出去砍了!

狐狸姑娘用计脱了身,回家和巴羊阿团圆去了。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 篇2

书痴:民间故事

郎玉柱是个藏书人家的后代。他的祖先曾做过太守,为官清廉,得了俸禄不置办家产,而是买了满屋子的书。到了郎玉柱时,对书更加痴迷。家里贫困,什么东西都卖光了,只有父亲的藏书,一卷也舍不得丢弃。父亲在世时,曾经书写《劝学篇》贴在他座位右边,郎玉柱每天朗诵,并用白纱遮盖住,担心字迹磨灭。郎玉柱读书不是为了谋求出人头地,而是确信书中真有黄金粟米。他日夜读书,不管严寒酷暑人不间断。到了二十多岁,也不想娶媳妇,而是希望书卷中有美人自己到来。看见亲友来了,他也不懂得接待,寒暄几句话后,又高声读书,弄得客人不得不自己离开。每次提学来考查,总是第一个表扬他,却苦于不能被任用。

一天,郎玉柱正在读书,忽然大风把书卷刮走,郎玉柱急忙追逐,不小心脚陷进泥坑。坑里有腐烂的草,挖开坑,竟是古人窖藏的粟,腐烂成了粪土。粟虽然不能吃,但郎玉柱更加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法,读书更加用功。

一天,郎玉柱登梯子爬上高高的书架,在杂乱的书卷中翻出一个直径一尺的金辇车,非常高兴,以为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验证。拿出来给人看,原来只是镀金,并不是真正的金子。郎玉柱暗自埋怨古人骗了自己。没有多久,有个和他父亲同科考中的人,当了本道观察,很信佛。有人劝郎玉柱把金辇献给他当佛龛。观察十分高兴,送给郎玉柱三百两银子,两匹马。郎玉柱欢喜,以为金屋、车马都得到验证,因此更加刻苦读书。但这时他已到三十岁了。有人劝他娶妻,他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为什么担心没有漂亮的妻子呢?”又读了两三年,没有得到应验,人们都嘲笑他。一天晚上,郎玉柱读《汉书》第八卷,快读到一半时,见书中夹藏着一个纱剪美人。郎玉柱吃惊地说:“书中颜如玉,大概是用这个来应验吧!”他心中觉得很失望。仔细一看纱剪美人的眉毛、眼睛就像真的一样,背面隐约有两个字:“织女”。郎玉柱觉得很奇怪,每天把它放在书上,反复观看欣赏,甚至忘了吃饭睡觉。

一天,郎玉柱正看着,美人忽然弯身起来,坐在书上微笑。郎玉柱大吃一惊,连忙跪拜在桌下。起身一看,美人已一尺多高了。郎玉柱更加惊奇,又向她叩拜。美人从桌上走下来,亭亭玉立,分明是位绝代美女。郎玉柱拜问:“请问是什么神?”美人笑着说:“我姓颜名如玉,你了解我很久了。每天蒙你厚爱,如若不来一趟,恐怕千年后不再有深信古人的人了。”郎玉柱高兴极了,和美女朝夕相处,每天读书,郎玉柱一定要颜如玉坐在他旁边。颜如玉劝他不要读了,他不听。颜如玉说:“你之所以不能富贵,就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请看看金榜上,像你这样苦读的有几个?你如果不听,我就要走了。”郎玉柱暂时依她,但一会儿就忘了她的告诫,又吟诵起来。过了一会儿郎玉柱寻找颜如玉,却不知道她在哪里。郎玉柱失魂落魄,边诉说边祈祷。忽然想起她所藏身的地方,拿来《汉书》仔细翻阅,一直翻到原来的地方,果然找到颜如玉。叫她她不动,伏地哀求,她才走下来说:“你再不听,我一定和你永远断绝关系!”颜如玉让他准备围棋棋盘等玩具,每天和他游戏。但郎玉柱心思完全不在这里,窥探颜如玉不在时,就偷偷拿书来读。因为担心被她发现,就暗中把《汉书》第八卷拿出来,夹杂在其他地方来迷惑她。一天,郎玉柱正读得入神,颜如玉来到时竟没有发觉;一看见她,急忙把书掩起来,但颜如玉一去不复返。郎玉柱搜遍所有的书,再也找不到。后来,仍然在《汉书》第八卷中找到她,连页数都不错。于是他再跪下哀求,发誓不再读书。颜如玉于是走下来,和他下棋,说:“如果过了三天还下不精,我一定又要离去。”到了第三天,有一局棋郎玉柱赢了颜如玉两个子。颜如玉很高兴。又给他一把琴,限定他五天练熟一支曲子。郎玉柱集中注意力,用心练琴,没有时间顾及别的事。后来,他随手弹来都符合节拍。颜如玉于是每天和他喝酒下棋,他因此快乐得忘了读书。颜如玉又放他外出,让他交结朋友。颜如玉对他说:“你可以参加科试了。”

一天晚上,郎玉柱对颜如玉说:“我和你同住了这么久,为什么你不生孩子呢?”过了八九个月,颜如玉果真生下个男孩,他们雇了一个老妈子抚养他。一天,颜如玉对郎玉柱说:“我跟你两年了,已生了儿子,可以分别了。时间久了,恐怕成为你的祸患,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郎玉柱听了以后伏在地上不起来,说:“你难道不顾念那呱呱啼哭的儿子吗?”颜如玉也伤心,很久才说:“你一定要我留下,就应当把书架上的书全部散掉。”

郎玉柱说:“这是你的故乡,也是我的生命,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先前,郎氏亲族中有人窥见过颜如玉,没有人不大吃一惊,因此都来问他。郎玉柱不会说假活,只是默不作声。这件事被县令史公听到了。史公是福建人,青年进士,听说这事儿,想看一下传说中的颜如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美人,就传令拘捕郎玉柱和颜如玉。颜如玉听到消息就隐身消失了。县令发怒,拘留郎玉柱,下令革除他的身份,严刑拷打,一定要知道颜如玉的去向。郎玉柱宁死也不说一句话。县令又叫人拷打他的丫鬟,丫鬟透露了一点情况,县令认为颜如玉是妖怪,亲自乘车前往郎家。只见满屋书卷,多得搜寻不尽。于是放火烧书,庭院中烟气凝结,久久不散。郎玉柱被释放后,托人说情,才恢复了功名。这一年秋试中举,第二年考中进士。他对县令恨入骨髓,为颜如玉设了一个灵位,早晚祈祷说:“你如果有灵,一定要保佑我去福建作官。”后来他果然以御使身份到福建巡视。在福建期间,他查访出那个县令的罪行,抄没了他的家。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 篇3

农人:民间故事

有个农人在山下锄草,他的妻子用陶罐给他送饭。他吃饱后,把陶罐放在田埂边。傍晚一看,陶罐里剩下的饭全没了。这种情况发生多次,引起他的怀疑,于是这位农人一边干活,一边注意观察。果然有一只狐狸过来,把头伸进陶罐里。农人背着锄头悄悄走上前,用力打狐狸,狐狸吃惊地逃窜,陶罐戴在头上,苦于不能摆脱,忽然它跌倒了,陶罐摔碎掉了下来。狐狸露出头,它看见农人,逃得更加急切,翻山而去。

几年后,山南边有个富贵人家的女儿,被狐狸精纠缠作祟弄得很苦,念咒画符都不灵验。狐狸精对那女孩说:“在纸上画符念咒,能够把我怎么样呢?”那女孩骗它说:“你道术很深,希望能够永远和你相好,只是不知道你平生有没有害怕的人?”

狐狸精说:“我没什么害怕的,但十年前在北山时,曾经在田边偷农人的饭吃,被一个戴着宽斗笠、拿着弯头兵器的衣人追击,差一点被他杀死了,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那女儿告诉父亲,她父亲想用它害怕的人来治它,但不知道那位农人的姓名和住的地方,也无处打听。刚好他的仆人因事到山村去,偶然跟别人谈起这件事,旁边的一个人吃惊地说:“这和我从前遇到的事恰好相同,难道是我从前所驱逐的狐狸现在作怪了吗?”

仆人感到奇怪,回家后告诉主人。主人很高兴,就要仆人把农人请来,恭敬地告诉他自己的要求。农人笑着说:“我从前确实碰到过一只狐狸,只是未必就是这一只。再说它既然能够作怪,哪里还怕一个农人呢?”那富贵人家一再要求他披戴得和当年一样,他只好答应了。他到房里把锄头往地下一杵,大声吼道:“我每天找你找不到,你竟逃到这里。今天总算找到了,我一定要杀死你,决不原谅。”这位农人的话刚刚说完,就听到狐狸在房里哀叫。农人更加装出威严大怒的样子。狐狸哀声乞求饶命。农人呵叱道:“快快离开,我就饶了你。”作祟的狐狸精捧着头逃窜而去,从此这个富贵人家里也就安宁了。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 篇4

荔枝:民间故事

天还未亮,四周灰蒙蒙一片,潮湿的雾水洒在脸上,感觉有一丝的清新凉快。我快速的朝回家的路走去。两旁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荔枝树,荔枝悬挂在枝头摇摇晃晃,在朦胧的晨雾的点缀下,像婷婷的舞女,晶莹可爱。细细的清闻,还能品味到从荔枝中散发出来的甜爽气息,让人轻松愉快,如同飘逸在甜美的梦中。

我这次匆匆赶回家乡,就是为这荔枝,为这甜爽的气息。一年又一年,荔枝的影子如同生了根的大树,深深埋在了我的心里,使我时时忆起,久久不能忘。

村庄座落在一个低谷里。四周都是山,山不高,相互连在一起,此起彼伏,把整个村庄围住。村民们利用这山栽种了数以千棵的荔枝树。这些树不仅为村民们带来财富,带来欢乐,还使原本光秃秃的山活跃起来,使村庄的气息更清新,整个气貌显得更有朝气。因为如此,也吸引了不少游人。每年的五月,各地的游人就陆陆续续的赶到这里,看连绵的山,品尝清甜可口的荔枝,感受这里独特的美。

而荔枝树一般在三月开花,五月结出红艳艳的果实。在这一个春天,村民们是最欢乐最忙的时候。村庄有句歌谣:三月的花,三月的乐;五月的荔枝,五月的忙……

荔枝树一开花,整个山,整个村庄也随之活跃了起来。环望四周的山,到处是小小的花儿,大地如同穿上了新衣,舞动起了自己的美,绿白一片,不仅显得有生气、有活力,还衬托了村庄,使村庄沉浸在一片花香的世界里。在这个时候,顽皮的小孩子们趁着大地在展示他的美,溜进山里,躲在树底下,尽情的嘻笑、玩耍,给大地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等到五月,荔枝熟了,整个山峰,整个村庄又是另一番景象。清晨,村民们起来吃了早饭,然后背上箩筐,一群群的朝山上拥去。不用上学的小孩,也蹦蹦跳跳的跟着要去,只是这些小家伙不是去帮忙,而是去享受。一群一群的在山上窜来窜去,嬉笑玩耍,或横躺在树枝上,一边品尝枝头上的荔枝,一边吹着口哨看正在忙碌的父母。自家的荔枝,父母们也不计较,想吃就吃。有些懂话的孩子在吃腻了玩腻了,也会跑来帮帮正在挥洒着汗水的父母,或回家去煮好了饭用一个小碗装了拿来给父母享用。在这一天里,他们不会很早的回家,往往一整天都呆在山里劳作。

五月的天空,赤日炎炎,而山上人头攒动,呈现出的是一片欢乐、有活气的景象。

荔枝的市场虽然很广阔,但什么也有供过于求的时候。刚上市的十几天,收购价格飙得很高,而过了六月,季节开始变迁,这时候人们也吃腻了,荔枝的价格开始急速下降,贬卖者往往会连本也亏掉。因此,村民们都急着在这几天摘下荔枝,能让卖个好价钱。一般商人会直接到村里收购,不用村民直接跑到几里外的集市找出路。商人开了大卡车来,将村里的荔枝运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至少栽种有好几十亩的荔枝树,每年收获能达到几百斤荔枝,甚至上千斤,这样在价格飙高的时候,能赚上上万元,对村民来说,是一笔丰厚的收入。而在价格不景气的时候,村民也不会亏本倾销,而是把荔枝烤干,储存起来,等到价格有所好转时,再贩卖出去。这就不仅不会亏掉,还能赚上一笔呢。

我回家的这个时候,正值荔枝大量畅销,价格持续飙升。因此,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赶到山里去劳作,很少有在家空闲的。就是三叔来看我的时候,也是匆匆忙忙,比不上平时悠闲的样子了。

他端上红艳艳的荔枝来,说让我先尝尝先。我剥开皮,清甜的汁水便汨汨的流下来,把它放到嘴里,一股甜味蔓延全身,那种甜美感觉难以言表。

三叔说,今年的荔枝基本没受什么自然气候影响,因此,长势很好,能卖个好价钱。

三叔家栽种的荔枝多,所以,这几天他忙得不可开交。他刚和我聊了不两句,就又急急忙忙的背了箩筐赶去劳作了。他有两个小孩,也都取了工具跟在后面大摇大摆的。我看着那满山的荔枝,满山的人,心里涌起了一种熟悉的情感。于是,我便赶着跟上三叔。

但是,我似乎倒不适合干这活儿。刚爬上山,便累得气喘呼呼,满头大汗,更不用说还要爬上树去把荔枝摘下来了。这不由得又让我佩服起村民们的能干、辛勤起来了。

三叔笑呵呵的说,这是大人干的活,年青人干不了。这话倒让我觉得自己比不上那些懂得帮父母干活的小孩了。

山里有一条石板小路,小路连着好几个山峰,村民们就是靠着这小路在山上穿梭。我沿着路走去,到处可以看到村民们的身影,他们在忙碌,又在欢笑,空气里充满了活跃的气氛。

我在山中遇到了一位游客。他说自己每年都来这游玩,今年还带了家人一起来,计划在此度假。我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一一的跟他们介绍了村里的一些情况和栽种荔枝的经过与历史。“这太有趣了!”他听完的话后,显出惊奇、愉悦的神情。这到底让我看出了他对此次游玩的感受一定不少。最后我与他握手道别,他说,明年还会来。

五月的群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仅体现了人情美,还表现出了山水美,给村民们带来丰收,给游人带来了欢乐。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和往常不太一样,三叔早早的赶回家了。原因是我要回城里去,他特地来给我送行。他用个麻袋,筛选了一些荔枝装了进去,递进我的行李包里,说,这点你拿回城里去,也好让你的同学和老师尝尝俺家乡的特产。

走出村庄,夜幕已降临,而山上仍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红艳艳的荔枝,仍是那辛勤劳作的村民,仍是那充满欢乐的笑声……

我禁不住朝天空大喊一声:“啊!我的家乡,荔枝的故乡,愿你时时充满活力!”

关于树的民间故事 篇5

孟姜女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泵一娘一,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一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做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院墙。原来这院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工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要喊,范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鞠躬施礼哀告说:“小一姐,小一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范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理,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才,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荒马乱,三天两头抓民夫,要定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两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给抓走了!

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孟姜女实在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一妈一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道道的山,过一道道的水。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gā)旯(lá)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风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筋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一娘一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一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一娘一含一着泪花拉着她说:“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热得像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你走吗!你再看看你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一娘一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老大一娘一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叨:“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一团一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吗?”打问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问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问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

大伙说:“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一着泪花谁也不吭声。孟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范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

“一尸一首呢?”

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

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见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见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着,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的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白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一尸一。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一尸一骨。孟姜女守着丈夫的一尸一骨,哭得死去活来。

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pèi)去劝说,孟姜女死也不从。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个无道的暴君面前。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

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说:“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

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guǒ)厚葬。”

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

“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便说:“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这架势,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他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件,快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给范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魂的白幡。出殡那天,范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见急了:“快,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

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掀起了滔天大一浪一。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一浪一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王一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一浪一。秦始皇幸亏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孟姜女的名字最早见于唐末五代或宋初敦煌石室卷子中的一首小词:

孟姜女,杞良妻,

一去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

不免自家送征衣。

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充分塑造了民间传说中忠于一爱一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形象。民间传说之所以把孟姜女故事设置在秦始皇时期,其目的是民众深恶痛绝秦始皇为修建长城横征暴敛,遂虚构了一个丈夫被征为民工的民女,又把杞良之妻哭城的情节移植过来,作为对秦始皇的血泪控诉。人们欣赏的是孟姜女那种坚贞不渝的一爱一情和对统治者的坚定的反抗一精一神。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一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百姓们在秦政以及其后与秦政一脉相承的环境下生活了两千多年,他们所能做的虽然只是在重重威压之下,用孱弱的声音诉说自己被大大小小的“秦始皇们”鱼肉宰割的苦痛,但是这种声音却自有着血泪的力量。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传说,不仅因其哀痛绝伦而感动了后来世世代代的人们,而且更在其可能的最大程度上,表达了弱势者对帝王们宏图伟业及其巍峨象征的最大蔑视。

本文来源://www.jwz75.com/j/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