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章 >地图 >睡前故事 >

立春故事

立春的故事简短

时间:2024-01-11 作者:聚文章

立春的故事简短800字。

立春的故事简短 篇1

我的家乡有闹元宵的习俗。过去的乡村没有多少娱乐生活,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个快乐年,眼看春耕到了,山民们赶在春忙之前,想着法儿地撒撒欢、热闹热闹。于是,传统的娱乐活动就都在春节到元宵节之间上演了,比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唱小戏、猜灯谜、说鼓书等等。年轻人和孩子们给长辈们拜过年后就开始“闹腾”起来,赶了这班赶那班,玩了东家玩西家,一直乐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就这样闹腾出来了。黄梅戏有个小折子叫《闹花灯》,活灵活现地体现了老百姓闹元宵观花灯的'情景:这班灯赶过了身,那厢又来了一班灯。南也是灯,北也是灯,四面八方闹花灯……往日山里有首儿歌也说的是闹花灯: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去家打夜铁。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去家闹花灯。花灯闹到元宵后,我要回家种蚕豆……

闹花灯的民俗始于汉代,至唐而盛行,不仅是我的家乡在“闹”,全国各地都在“闹”。宋代辛弃疾在《元夕》词中这样描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情人急于约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就在“眼前”的场景。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谈情说爱。唐诗人崔液有诗为证:“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反映了平时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相会的情景。

我的家乡在山村,山民们闹元宵更体现一个“闹”字。正月十五前,各个屋场均得出灯,灯分三部分,打头的是龙灯,中间的是画有各类人物的排灯,其后则是故事灯。故事灯以情节见长,常常是讲述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之类的故事。紧随其后的还有表演小节目的,我们称其为“玩寂寞子”。可见,山里人是多么的孤寂难耐,借闹元宵来排遣寂寞。龙灯到处,鞭炮、鼓乐齐鸣,特别有意思的是炸龙,观众可以随便用鞭炮往龙灯身上扔,炸得越响越发达。所以玩灯人常常被炸得“遍体鳞伤”,巨龙也不得不时常盘起,以保护龙头不被伤害。就这样,东屋的龙在西屋挨了炸,西屋的龙必然在东屋得到报复,如此往返,“闹”味渐浓。前头的龙闹过后,后面的节目又开演了,这样的热闹场面唯有元宵节可见。

元宵节有动也有静,不喜欢吵闹的人可以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的必备节目。当然不能没有好吃的,吃元宵才是这个节日的收官之作。闹腾了好些日子,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顿香甜可口的元宵,这年的春节算是结束了,接下来便是各奔东西,开始忙忙碌碌的又一年。

立春的故事简短 篇2

1、忌搬家

立春当天不能搬迁,因为搬迁意味着动荡,动荡则寓意着没有安宁日子,所以不宜在这天进行搬迁。且立春是交接之时,气息驳杂,此时搬迁违背天地,所以非常不吉利。

2、忌理发

立春之时,春回大地,草长荫飞。俗话说:发乃人身之草木,所以刚出生的草木就去损坏它,不符合自然五行规律,因而这天不宜理发。一直都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所以想要理发者,应择其它时间进行。

3、忌躺着

立春伊始,此时一派生机盎然、勃勃生机,在太阳初生的那一刻,我们应该做好迎春的准备。不要一直在家里躺着,可以去外面多走动走动,感受一下新鲜空气和春天带来的好气象,非常利于养生。

4、忌回娘家

立春是一年的开始,古代认为嫁出去的女子就是泼出去的水,是属于婆家人了。一方面是会把婆家的运气带到娘家来,二是意味着来年立春会再嫁人,非常不吉利,所以立春这天不宜回家。

5、忌看病

立春当天,如果是生病或者久病不愈者,千万不能去看病,意味着一年到头诸事不顺、霉运缠身。虽然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我们也要秉承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毕竟关乎着自己的身体健康。

6、忌吵架

立春当天,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不要与别人发生口舌之争,这是非常不吉利的,寓意着全年是非不断,没有好运气。所以在人际关系上要尤为注意,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免遭致不必要的麻烦。

立春的故事简短 篇3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廿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上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八卦、历法等,文明肇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斗柄回寅”,新岁开启。据《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从立春起进入了寅月,阴阳转发,阳气初生,万物复苏。新轮回由立春开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亦即岁节。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岁、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节是百节之首,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在秦汉以前,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岁首庆典活动是在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立春。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民俗被挪到了阴历元月朔日。自立春岁节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元月朔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先秦时期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岁首节庆的民俗不同,历法不同其岁首日期亦不同。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主要的传统节日民俗在汉代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汉之后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节日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立春的故事简短 篇4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数千年历史。古代立春时,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立春节气的习俗包括迎春、春游、鞭春牛、咬春等。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到东郊去迎春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时令食品—田艾籺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的故事简短 篇5

据说有次元宵节,乾隆爷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的。开门的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乾隆爷吃大加赞赏,问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这东西在汤里团团圆圆的,就顺口说这是“汤圆”。第二年元宵节,乾隆爷在宫里想念汤圆的味道,就让御厨依样做出来。后来“汤圆”的做法从宫中流向民间,成元宵节的一道著名小吃。这就是汤圆的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学者怀疑这是一本伪书,所以这个关于汤圆起源的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本文来源://www.jwz75.com/j/804.html